• ◇ 媒体报道

  • 首页-媒体报道


“农二代”的希望之路 

  阻止农民工贫困的代际传递,让他们在第二代、第三代融入城市,这是农民工的希望,农民工二代的希望,也是全社会的希望

朱 力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4期)

  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超过1.4亿,第二代子女占其中的5%~7%,已是相当大数量的人群。农民工二代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对农民工二代存在的问题没有高度的重视与充分的认识,它将会成为城市隐痛。
  如何让农民工第二代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顺利接受主流价值观并融入城市社会?
  阶层间流动不畅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如果农民工长期没有进入主流阶层的通道,而成为一个相对凝固的底层群体,会使他们产生失望、绝望的悲观主义心态,产生对社会的不满。面对农民工第二代已经生长在城市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社会政策与制度改革的步伐还显滞后,比如,虽然淡化了户籍功能,但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非义务教育、医疗、福利等制度改革的速度不够快。社会政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让农民工的第二代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社会心理,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让其具备在城市社会中向上流动的能力。同时,城市要向他们充分开放,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与发展的社会空间,鼓励他们通过正当途径去实现个人理想,在社会的阶梯上向上攀登。
  一是必须重点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政府着力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我国大部分城市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已经开放。但这还远远不够,农民工渴望子女在城市继续接受初中后教育。因此,高中阶段的教育也要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对农民工新生代的教育不能单纯以解决有书读为目的,而要考虑以培育其竞争的技能为目的。城市要考虑将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向他们免费开放。农民工子女通过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而逐渐提升竞争力,能够在城市站住脚。
  二是学校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教育全体城市的孩子,尊重来自外地的同学。校长、教师、同学都应纠正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给农民工子女尊重和平等。应不断地向学生传输平等、团结、友爱观念,转变城里孩子对农民工“污名化”的偏见,培养他们的宽容心和博爱精神。帮助农民工子女改变自身固有的心理偏差,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社会工作机构要介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心理疏导。在学校建立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辅导农民工子女,关注他们的心理承受和宣泄方式,提供相应的心理诉求渠道。教育农民工子女应自尊、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依靠人力资本的提升来发展自己,把自己同别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主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自尊,把外界的环境压力当作奋斗的动力。学会取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是社区要发挥作用。进城农民工子女生活在社区,受社区的直接影响较大。因此,社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营造各方参与、密切配合的良好社区环境。街道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要协调社区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像关心城市孩子一样来关心农民工的子女并义务为他们提供法规、政策的指导和帮助。倡导社区居民善待农民工,减少社会距离,减少偏见与歧视行为。
  五是媒体要加强正确社会舆论导向。媒体应该客观介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现状,提供服务机构的信息,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以各种形式宣传进城农民工子女中的表现优异者,倡导他们的先进思想行为。要更加注重他们的需求,给他们话语权,将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出来。
  在宏观的环境方面,政府要加快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农民工并不追求特权,而只是要求具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权利与发展机会。他们需要的只是市民待遇,而不是特权保护。这在我们城市政策中应该予以充分地重视。因此,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消除不平等现象,使外来员工在职业技能培训、城市文化生活参与、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更多机会,为外来人员第二代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认同是双方的,城市宽容与大度,开放与友善,农民工才会认同与融入。
  社会不能够让农民工的二代成为绝望的一代,而是有希望的一代。阻止农民工贫困的代际传递,让他们在第二代、第三代融入城市,这是农民工的希望,农民工二代的希望,也是全社会的希望。(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